前言
80
这场惊心动魄的远征,历时之久、行程之远、敌我力量之悬殊、自然环境之恶劣,在人类战争史上绝无仅有。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臝得了人类所能克服的艰难困苦极限的挑战,完美诠释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。长征的胜利,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,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,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。
长征,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;长征,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;长征,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;长征,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!
湖北是党领导开展全国土地革命战争、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、发展人民革命力量的重要地区之一,在红军长征史上有着突出的历史地位。
湖北是一块红色的热土,红四方面军、红二军团、红二十五军以及红一方面军一部在这里诞生、发展、壮大,荆楚儿女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按照省委统一部署,省委宣传部、省文化厅、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大型主题图片展一一"红色礼赞",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 年。希望通过此次宣传教育活动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围绕"四个全面〃战略布局,全面落实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 放、共享发展理念,加快推动"建成支点,走在前列〃进程,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为实现"两个百年"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,谱写"中国梦〃的湖北新篇章。
第一部分
红军不怕远征难——伟大的征程
1934年 10月中旬,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(红一方面军)从中央根据地出发,踏上漫漫长征路。为支援、配合中央红军的长征,1934年11月至1935年11月,红二十五军、红四方面军和红二、红六军团相继从鄂豫皖、川陕和湘鄂川黔根据地出发长征。1935年9月、10月,红二十五军和红一方面军先后抵达陕北,长征取得阶段性胜利。1936年10月,红四方面军,红二方面军到达陕甘宁地区,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,长征全面结束。
战略转移 长征开端
九一八事变后,日军侵略不断扩大,民族危机日益深重。中国共产党号召抗日救亡,主张对日作战。国民党蒋介石坚持“攘外必先安内”政策,调兵百万“围剿”各革命根据地,重点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。由于党内“左”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,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。为了保存革命力量,寻求新的落脚点,北上抗日,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,开始长征 。
革命火种——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
1927年大革命全面失败后,中国共产党以土地革命和武装战斗为总方针,逐步探索农村包围城市、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,在全国许多地方建立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,中国革命得到迅速恢复和蓬勃发展。
全国各地工农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形势图(1927年-1934年)
中央根据地形势图(1929年~1933年)
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,遭到国民党军队接连不断的“围剿”。
1931年9月18日,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,进攻沈阳,此后,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。
(图为日军进攻沈阳)
告别苏区——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
1933年下半年,蒋介石先后调集100万军队,发动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“围剿”,以50万军队从9月下旬开始向中央根据地进攻。1934年4月,中央根据地的北大门广昌失守,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开始考虑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。为调动和牵制敌人,同时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,中共中央先后命令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、开赴闽浙皖赣边区活动,红六军团撤出湘赣根据地西征。10月初,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根据地腹地,10月中旬,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.6万人撤离中央根据地,开始长征。
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
中共红军长征出发时战斗序列
(1934年10月-12月)
战略配合——各路红军先后长征
参加长征的四支红军部队从不同地区,在不同时间分头出发,最后汇聚到陕北。各路红军的长征是一个整体,有着密切的战略协同。在党的领导下,红军则密切配合,合则统一指挥,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。
血色黄昏——湘江之战
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。1934年11月27曰至12月1日,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、全州县、灌阳县,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,最终从全州、兴安之间强渡湘江,突破了国民 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,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。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,也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 亡的关键一战,中央红军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,部队指战员和中 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。
油画:《湘江1934》(张庆涛作)
1934年10月至11月,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示意图
遵义会议 伟大的转折
湘江战役后,党和红军感“左”倾错误的危害。1935年1月,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,结束“左”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,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,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,挽救了党,挽救了红军,挽救了中国革命。从此,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,克服重重困难,一步步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。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。
力挽狂澜——毛泽东主张转兵贵州
湘江战役后,国民党军队已经判明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军二军团、红军六军团会合,便在沿途布下重兵,企图围歼中央红军。如果仍按原计划前进,中央红军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。危急关头,毛泽东建议放弃原定计划,立即转兵向西,到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开辟根据地。1934年12月18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举行会议,肯定并采纳毛泽东的正确主张,通过了《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仿真之决定》。
黎平会议旧址
贵州乌江天险渡口
贵州乌江天险渡口
拨正航程---遵义会议指方向
遵义会议的中心议题是:(一)决定和审查黎平会议所决定的暂时以黔北为中心,建立苏区根据地的问题。(二)检阅在反对五次‘围剿’中与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。毛泽东在会上作重要发言,得到多数与会同志的支持。
会议选举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,指定张闻天同志起草《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“围剿”的总结会议》,取消以博古为首的“三人团”军事指挥权。
遵义会议后,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,成立毛泽东、周恩来、王稼祥组成的新的“三人团”,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。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战胜川、滇、黔的敌军,在哪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。
举行遵义会议的小客厅
遵义会议旧址
油画:《遵义会议》
《周恩来关于在遵义召开政治局会议致李卓然、刘少奇电》(1935年1月13日)
陈云向共产国际报遵义会议情况的俄文记录及译文
沧海如山娄山关大捷
为确保中共中央在黔北遵义简历新战略根据地,保证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,在1935年1月初去得第一次娄山关战役胜利并顺势控制遵义地区后,中革军委又于2月组织第二次娄山关战役。再次攻占了被称为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的娄山关。
毛泽东《忆秦娥▪娄山关》手迹
红一方面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技术,二渡赤水河,夺取娄山关,再占遵义城,歼灭黔军600余人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利。图为娄山关。
浴血奋战突出重围
遵义会议后,毛泽东等党和红军领导人,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,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,率领和指挥红军官兵不畏强敌、浴血奋战、斩关夺隘,翻过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,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滩,使中央红军跳出数十万敌军的包围圈,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。
出奇制胜四渡赤水河
四渡赤水,是指1935年1月中旬至3月下旬,是红军长征中以少胜多、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之战,中央红军在贵州、四川、云南地区进行的出色的运动战。在这一些列作战中,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红军领导集体充分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,及遵义会议和赤水位于多省交界的突出地理优势,灵活机动地变换作战方向,大踏步得运动回旋,去得了战役的辉煌胜利。若干年后,毛泽东回忆起这段经理曾说,四渡赤水是它一生中的“得意之笔”。美国作家哈里森▪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《长征——前所未闻的故事》中称四渡赤水是"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"。
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战役前敌我态势图
1935年1月29日,红军一渡赤水,摆脱被动。图为一渡赤水渡口——土城渡口纪念碑
1935年2月18日至21日,红军二渡赤水,避实击虚。图为二渡赤水渡口——太平渡口纪念碑
调虎离山巧渡金沙江
中央红军南渡乌江后,于1935年4月初佯攻贵阳,分兵黔东,诱出滇军来援。当各路敌军纷纷向贵阳以东开进时,一面率主力迅速北上到金沙江南岸。5月3日至9日,中央红军主力全部从皎平渡等地度过金沙江。至此,中央红军拜托了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,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、黔、滇边境的计划没去的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。
《中央军委关于野战军速渡金沙江转入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》(1935年4月29日)
兵临贵阳,逼近昆明。图为昆明城旧貌
单独完成作战任务后追上主力部队的红九军团部分官兵在延安合影
歃血为盟通过彝族区
1935年5月,红军渡过了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地区,蒋介石为了“剿灭”红军,调集了几十万大军妄图把红军堵在大渡河以南。受党中央委托,刘伯承、聂荣臻带领红军先遣队英勇作战,为全军开路。同事,沿途宣传党的民族政策。
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长期对彝族人民的残酷压迫,民族隔阂较深。进入彝族区后,红军收到不明真相的彝族群众的阻挡。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纪律,绝不对受苦受难的彝族同胞开枪,小叶丹深受感动。刘伯承与小叶丹在彝海歃血为盟,彝族人民送红军踏上新的征途。
强渡大渡河
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战斗。安顺场地处大渡河中游,是大渡河畔的一个重镇,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,太平天国时期,翼王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。1935年5月,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休息5天后,由会理沿安宁河谷抵达大渡河安顺场渡口。当时在只缴获两只船,对岸渡口有一营敌军防守。为了扫除这一障碍,红一团挑选了17名勇士,于5月25日冒着敌人的炮火,拼死强渡激流翻滚、礁石狰狞的大渡河,随后一个师顺利渡河,去得强渡大渡河的首战胜利,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壮丽的篇章。由此,安顺场以“翼王悲剧地,红军胜利场”而驰名。
中央红军顺利地通过四川境内的大凉山彝族地区,赶到大渡河畔的安顺场渡口和泸定城铁索桥边。随后强渡天险大渡河。图为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
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▪斯诺在宁夏与强渡大渡河勇士合影
兵贵神速
1935年5月25日,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强渡大渡河成功,沿大渡河左岸北上,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 5月28日,红一军团红二 师红四团昼夜兼程240华里山路,于29日晨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 交火。第二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顽强而艰难地攀越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,夺下桥头,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。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,粉碎了蒋介石将红军歼灭在大渡河以南的企图。
泸定桥铁索
飞夺於定桥的22位英雄的姓名,除了已知的廖大珠(二连连长、突击 队队长)、王海云(二连指导员)、李友林(二连支部书记)、刘梓华 (二连副班长)、刘金山(三连支部书记)等5人外,其余的17名英雄的姓名由于当时没有详细的报道,当事人也未能全部记起,已无从查找了,成为憾事,但他们的丰功伟绩将在中国革命史中永存。
死亡行军——过雪山草地
在长征中,红一方面军(中央红军)先后翻越了夹金山、梦笔山、 长板山、打鼓山、仓德山等5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。红二方面军先 后翻越了哈巴雪山(玉龙雪山)、大小雪山、拉扎亚卡山、海子山、马 巴亚山、恶热山、麦拉山、瓮水、邯坡等20多座雪山。红四方面军最早 踏入雪山地区,三次跋涉雪山草地,在雪线以上区域停留时间最长。红 军所过草地主要在现川西北若尔盖地区,皆为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 湿地。雨季间的草地泥沼密布、尽成泽国,环境气候条件极为恶劣。行 路难、进食难、御寒难、宿营难,造成红军严重的非战斗减员。
油画:《红军过雪山》(艾中信作)
翻越大雪山
《红军过草地》(张文源作)
北上通道——夺取腊子口
腊子口地处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交界,是四川通往甘肃的重要隘口,素有天险之称。夺取腊子口,是中央红军突破 敌人封锁,进入甘南的关键性一仗。1935年9月16曰,毛泽东等决定以 先头部队第一军第四团迅速夺取腊子口,为红军北上打开一条通路。腊子口战斗是红一方面军在长征路上最为艰险的一次险关之战,打破了蒋介石妄图利用恶劣的自然条件"困死"、〃饿死〃红军的阴谋。
红军走过的白龙江栈道
腊子□战役翻
胜利会师 北上抗日
长征途中,各路红军在战略上密切配合、相互支持,共同北上。1936年10月,红军三大主力顺利会师,结束了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,实现了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,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的前进阵地。
各路红军的会师,是红军长征史上的重大事件,是革命力量的会合和团聚,是战略转移的胜利,它宣告了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破产,完成了党对方面军的完全领导,实现了党内的空前团结。正如朱德总司令所指出"团结是至关重要的,团结就是力量,只有加强全红军的团结,才能克服一切困难,才能取得革命事业的胜利。"
1935年6月中旬,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。
图为 《毛泽东、周恩来'朱德、李先念在懋功》(许宝中作)
红一方面军送给红四方面军的皮带、战士们互赠的银元等
1935年9月16曰,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在陕西 延川县永坪镇会师,两军随后合编为红十五军团
陕甘革命根据地红军一部
陕甘革命根据地红军主要领导人谢子长、刘志丹
红十五军军团成立大会
1935年10月19日,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(红一方 面军)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
红二、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,共同北上
1936年7月2日红二、红六军团在川西北的甘孜与红四方面会师,7月5日红二、红六 军团奉命改编为红二方面军,贺龙任总指挥,任弼时任政治委员,与红四方面军一同北 上。图为甘孜
红军所到之处,宣传群众、组织群众、武装群众、帮助群众,播撒革命火种,长征途中,红军队伍严格遵守群众纪律,模范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,紧紧依靠人民群众,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、患难与共。
《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》(1935年1月)
《红军到川北》(刘国枢),红军在长征沿途传播革命主张,唤起民众,赢得了群众的热烈拥护。
红军买猪留下的欠条
1936年7月,在中共中央的责令、督促和红二、红四方面军的坚决斗争下,迫使张国焘取消非法另立的"中央",同意北上。10月9日,朱德、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甘肃会宁,同红一方面军会合。22日,红二方面军指挥部到达甘肃静宁将台堡(今属宁夏),同红一方面军会师。红军三大主力在陕甘宁地区会师,标志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被彻底粉碎。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有了新的根据地和出发点,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。
九一八事变后,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,中共中央先后多次发表宣言,号召全国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。红七军团和红二十五军在转移和长征途中,坚定地打出北上抗曰旗帜,各路红军也在长征途中始终坚持抗日救国的政治目标,沿途大力宣传抗日救国主张。
1935年12月,瓦窑堡会议通过《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》。图为《瓦窑堡会议》(王国征作)
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,为打通抗曰路线、巩固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,1936年2月至5月,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曰先锋军名义东征
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
1937年8月25曰,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,中国工农红